2003年高三歷史月考試題(統編)答案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72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
題目要求的。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B | C | A | B | D | D | D | B | B | C | D | C | D | C | A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
|
|
|
|
|
D | A | A | B | C | D | D | C | C |
|
|
|
|
|
|
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2小題,第25題26分,第26題10分,共計36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
知識回答問題。
25.(1) 從15世紀起,明朝政府“禁民下海”,嚴格禁止海外貿易與海外交往。(2分) 從17世紀中期起,
清政府頒布“遷海令”,將沿海居民內遷,并“禁民下海”,禁止海上貿易。(2分)從19世紀中期起,
清政府建立海關制度,派外國人管理中國的沿海貿易。(2分)
(2) 出發點:明朝為了防止沿海居民與倭寇勾結,防止倭寇的侵擾;(2分)清朝是為了防止沿海居民
與鄭成功的反清勢力相聯系。(2分)
影響:這種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來侵略,防止東南沿海的反清活動。(2分)但對中國
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對中外經濟文化的交往產生了極其不利的影響,成為近代中國落后
的一個重要原因。(4分)
(3) 外國侵略者乘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機要挾清廷,以控制中國海關。(3分)中國喪失海關關稅自主
權、海關行政管理權以及關稅保管支配權,(3分)使中國海關徹底變成了外國侵略者控制中國對
外貿易的主要據點,中國民族工商業遭到致命打擊和摧殘。(4分)
26.歷史根源方面:英國的大陸均衡戰略和反共政策。(2分)法美的追隨或支持方面:意大利侵略埃塞俄
比亞后,英法控制的國聯沒有把石油等重要的戰略物資列入禁運范圍,美國推行“中立”政策,事實上
有利于意大利。這在德國和意大利對西班牙的侵略上、以及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上也有相似的表現。(2
分)某種幻想:“奇怪戰爭”或“靜坐戰爭”。(2分)教訓:養虎為患或玩火自焚。(2分)真理:聯合
起來,用正義武裝捍衛和平。(2分)
三、問答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27題19分,第28題23分,共計42分。
27.新航路的開辟,引起了歐洲的“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2分)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
主義的發展。(2分)中外關系上,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日益尖銳,甚至發展成為大規模的侵略與
反侵略的斗爭。(3分)如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門、鄭成功收復荷蘭殖民者侵占我國的臺灣。(2分)
經濟生活上,各地區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交流以及商品貿易聯系加強。(2分)如原產于美洲的高產
農作物新品種玉米和甘薯,明代引進我國,在清代不斷推廣種植,改變了我國北方勞動人民的主食結構,
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商品化。(3分)文化生活上,西方傳教士來華,西學東漸的現象出現。(2分)如明
末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把西方的先進著作介紹給中國,又把中國的儒學和道家學說介
紹給西方,為中西文化交流作了突出貢獻。(3分)(答《農政全書》中記載了歐洲的先進的水利技術也
同樣給分)
28.日本制造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原因:
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日本形成了“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容易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3分)
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使經濟基礎薄弱,國內市場狹小的日本陷入了極端困難的境地,(3分)階
級矛盾日益尖銳。(2分)
30年代初期,中國國民黨政府正竭盡全力圍剿紅軍,這也給日本以可乘之機。(3分)
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各方面影響:
日本在軍部的推動下,并通過“九一八”等事變逐漸建立了受軍部控制的軍事法西斯政權,國民經濟納
入了軍事化的軌道,進一步加強了對中國等周邊地區的侵略擴張活動。(4分)
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階級矛盾向中日民族矛盾轉化,政治格局也由國共內戰向民族解放戰爭過渡。(4
分)國際的政治格局也發生了變化。亞洲的戰爭策源地在日本形成,一戰后帝國主義在亞太地區的統治
秩序—華盛頓體系瓦解。(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