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密 ★ 啟用前
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
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Ⅰ卷1至8頁,第Ⅱ卷9至 15頁。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在答題卡上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清楚,并帖好條形碼。請認真核準條形碼的準考證號、姓名和科目。
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3.本試卷共35小題,每小題4分,共140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
張某承包了0.5化頃耕地,種植結構變化如圖1。
1.張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 B.太湖平原
C.華北平原 D.松嫩平原
2.導致種植結構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場需求 B.生產經驗
C.自然條件 D.國家政策
下表為我國某城市人口資料。讀下表完成3~4題。
3.該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
A.人口自然增長率很高,人口增長迅速
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齡化問題得到緩解
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
D.人口增長率很高,有大量青壯年人口遷入
4.該城市是
A.南京 B.深圳 C.西安 D.沈陽
產業重心是區城產業產值空間分布的重心。圖2示意中國三次產業重心的經、緯度變化(不含臺灣、香港、澳門的統計資料)。完成5~7題。
5.圖中①、②、③線依次代表
A.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 B.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一產業
C.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第二產業 D.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
6.從產業重心的緯度變化看
A.三次產業重心均向北移動 C.第一產業重心移動最快
C.第二產業重心移動最快 D.第三產業重心移動最快
7.自1985年至2003年,產業重心移動的趨勢是
A.第二產業向東南 B.第二產業向東北
C.第一產業向東南 D.第三產業向東南
圖3中a是經線,Q點為晨昏線與該經線的交點。完成8~11題。
8.若Q地的地方時為5時30分,則Q地所處位置和月份可能是
A.北半球、10月 B.南半球、5月
C.北半球、5月 D.南半球、8月
9.若Q地的地方時為2時30分,則Q地的緯度可能為
A.30°~40 ° B.45°~55°
C.5°~15° D.60°~70°
10.當Q地位于北半球低緯時,可能的月份及時刻是
A.12月、17時30分 B.9月、17時
C.6月、4時30分 D.4月、5時
11.一年之內每天同一時刻(6時、18時除外),Q點在該經線上
A.密集分布于南北回歸線之間 B.均勻分布于整條經線
C.密集分布于南北極圈之間 D.集中分布于南北兩個區間
12.中國古代地名中的“陰”、“陽”往往體現了該地與相鄰山、水的關系。以下都表示“陰”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水、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13.一位在華美國人士在評論近代中國的一部著作時說:“它是因中英戰爭刺激而產生的一部成果。我們認為它將極大地摧毀傲慢心態,驅散中國統治者和學究們的愚昧無知,證明他們所屬的并非地球上的惟一一個國家。”該著作的作才是
A.姚瑩 B.徐繼畬 C.鄭觀應 D.嚴復
14.洋務運動時期,有一類企業是“由官總其大綱,察其利病,而聽該商董等自立條議,悅服眾商。”采用這種經營管理方式的企業是
A.江南制造總局 B.輪船招商局
C.發昌機器廠 D.耶松船廠
15.1920年,梁啟超在《歐游心影錄》中談到“科學萬能說”時,認為它“當然不能像從前一樣的猖獗”。梁啟超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
A.科學技術在中國的傳播遇到阻礙
B.科學技術在歐洲的發展水平很高
C.科學技術在世界大戰中成為戰爭工具
D.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減緩
16.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不禁止地主、富農、國民黨員參選議員”。這說明陜甘寧邊區
A.實行民主選舉制度 B.接受國民政府直接領導
C.實現了國共兩黨黨內合作 D.組建了多黨聯合政府
17.美國《時代》周刊評論說,1943年1月相關外交文件的簽署“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列強之間關系的新紀元”。這一評論指的是
A.中國與英、美等國簽署宣言,保證團結一致打敗法西斯
B.中國與英、美兩國簽署宣言,要求日本無條件歸還侵占的中國領土
C.中國與英、美兩國發表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
D.中國與英、美兩國簽約,宣布廢除英美在華治外法權等特權
18.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時一些報刊評論說,“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句話的含義之一是
A.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完成
B.國民黨在大陸的勢力被徹底消除
C.人民掌握了國家權力
D.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
19.諾貝爾獎獲得者道格拉斯·諾斯寫道:“假設一位古希臘人能被奇跡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國,他或她會發現許多熟悉的事物。不過,如果希臘人再晚兩個世紀被送來,就會發現,自己宛如置身于一個‘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認識,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作者提出后一種假設的主要歷史依據是
A.工業社會形成與發展 B.人口爆炸性增長
C.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 D.各國間交往密切
20.在1878年的日本,兒童玩拍球游戲時,用10種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稱來代替數字,它們分別是汽燈、蒸汽機、馬車、照相機、電報、避雷針、報紙、學校、信箱和輪船。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產興業的經濟政策 B.富國強兵的奮斗目標
C.全盤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開化的文化政策
21.1932年,英國外交大臣奧斯汀·張伯倫在評論國際形勢時說:“世界近兩年正在倒退。各國相互之間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進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穩定的和平邁進,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懼和威脅的態度。”與上述評論相關的歷史背景是
A.美國經濟危機波及世界 B.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
C.納粹黨在德國上臺執政 D.日本發生“二二六”兵變
22.以下兩圖是歐洲某一城市的街景。圖4攝于1961年8月,圖5攝于1989年11月之后。它們分別反映的是
A.冷戰開始和兩極格局消亡 B.大國對峙加強和國家統一
C.軍事沖突加劇和政權更迭 D.民族矛盾激化和暫時緩解
2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朝鮮半島形成兩個國家。對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朝鮮半島狀況的正確表述是
A.兩國之間締結了和平條約 B.兩國均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C.美蘇分別保持著軍事存在 D.戰爭使兩國對峙格局固定下來
24.中共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國“市場體系不斷健全,宏觀調控繼續改善,政府職能加快轉變”。下列行為屬于宏觀調控經濟手段的是
A.國家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 B.物價部門核準公共交通的價格
C.國家修訂個人所得稅法 D.工商部門給新力企業發放營業執照
25.假設2007年某國一單位M商品,其價值用該國貨幣表示為15元。如果2008年生產M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50%,且該國的貨幣價值下降(貶值)20%,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2008年一單位M商品的價值用貨幣表示為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26.近年來,我國蔗糖產業逐步由福建、廣東等地向廣西、云南等地轉移。“東蔗西移”、“東糖西移”一方面為東部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另一方面也在西部形成新的蔗糖業基地,提升了我國蔗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這一事例表明東部產業向西部轉移有利于
①促進東部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②通過東部地區工業化帶動西部地區農業產業化
③加強西部地區加工工業的基本地位
④西部地區合理利用本地資源形成優勢產業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7.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倡導正當競爭,反對不正當競爭。下列企業行為中,屬于不正當競爭的是
①甲企業為了擴大銷售,加大廣告宣傳力度,影響消費者購買行為
②乙企業為了擴大市場份額,進行有獎銷售,最高獎勵現金1萬元
③丙企業通過捐建希望小學,提高了知名度,擴大了市場份額
④丁企業為了穩定市場份額,聯合行業內的其他企業達成價格協議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8.我國1978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06.4億美元,外貿依存度(貿易總額/國內生產總值)為9.7%;1998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為3239.5億美元,外貿依存度為31.8%;2007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21738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三位,外貿依存度為73%。這表明
A.我國經濟越來越脆弱
B.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
C.我國出口商品結構越來越優化
D.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
2008年1月中下旬,我國南方10多個省區持續降雪,出現低溫冰凍的極端天氣現象,造成嚴重災害,給人民生活、生產帶來極大困難和損失。有專家指出,極端天氣如果發生在遠古或者發生在人煙稀少的地區,就不會構成如此嚴重的災難。之所以造成如此嚴重災害。和時值“春運”、發生在人口稠密、經濟發展較快地區以及防災準備不足等因素共同起作用有密切關系。鑒于此,我國政府提出,越是經濟發展越要高度重視防范災害的工作。回答29~31題。
29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極端天氣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這表明
①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實踐不斷發展使人與自然的矛盾也隨之深化和發展
②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實踐不斷發展使人與自然的矛盾越來越激化和失控
③人類社會的發展使人類與自然界的聯系越來越多樣化和復雜化
④人類社會的發展越來越使人類超越自然而逐漸成為自然界的主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0.災害一般是在各種不利因素同時出現時發生的,對人們生產、生活各方面產生直接或間接的不利影響。這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
①聯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者結果
②聯系是多樣的,因此應該全面地認識與事件有關的各種聯系
③聯系是客觀的,因此事件的發生與人的活動無關
④聯系是有條件的,因此應該注意具體地分析事件發生的各種條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1.抗災救難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這個思想的哲學依據是,人能夠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
①認識自然規律,精確預見自然的未來變化
②認識人類行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可能后果
③采取適當的行動防止不利于自己的結果產生
④采取適當的行動改變自然規律和相關的條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2.經過近10年艱苦實驗,我國科學家應用基因技術,利用水稻亞種間遺傳基因的雜交優勢,培育出高產穩產的超級稻新品種。這說明
①外因和內因一起構成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
②在特定條件下外因構成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
③外因使事物的變化發展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④外因通過改變內部矛盾雙方的地位推動事物發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3.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西方的議會共和制、總統制同屬于民主共和制,但兩者有不同之處,這種不同從本質上說在于
A.所體現的階級屬性不同 B.所體現的國家結構不同
C.所體現的權力授受關系不同 D.所體現的國家政權運行方式不同
34.W市人大常委會向市民公開征集未來5年立法項目與建議草案,10天內共收到市民意見2081件次,其中立法建議221件,60%以上的市民建議被采納。這表明
①W市人大常委會在立法活動中堅持了民主集中制原則
②人大常委會在立法活動中有必要征求人民群眾的意見
③地方人大常委會具有制定地方法規的權力
④人民群眾在立法活動中享有提案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5.在經歷了近5年的政治冷淡后,中日兩國領導人通過從“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從“迎春之旅”到“暖春之旅”的訪問,融化了兩國關系發展中的堅冰,開創了中日戰略互惠關系全面發展的新局面。中日關系的這種變化主要是由
①各自的國家制度決定的
②各自的國家利益決定的
③兩國的外交政策決定的
④兩國面臨的國際格局決定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
第Ⅱ卷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先在答題卡上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清楚,然后貼好條形碼。請認真核準條形碼上的準考證號、姓名和科目。
2.第Ⅱ卷共7頁,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地人作答,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3.本卷共4大題,共160分。
36.(36分)讀圖6,完成下列要求。
(注意: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1)判斷G河自N點至M點流經地區的地形類型,并說明判斷的理由。(9分)
(2)說明G河水量豐富的原因。(11分)
(3)指出G河沒有形成明顯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
32.(32分)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注意: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材料一
唐代科舉取士,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大抵眾科之目,進士尤為貴,其得人亦最為盛焉”。
唐代明經、進士兩科的考試內容
初試 | 二試 | 三試 | |
明經 | 選《禮記》或《左傳》之一及《孝經》《論語》《爾雅》,每經帖十條 | 口答諸經大義十條 | 答時務策三道 |
進士 | 選《禮記》或《左傳》之一及《爾雅》,每經帖十條 | 作計、賦、文各一篇 | 作時務策五道 |
——摘編自陳茂同《中國歷代選官制度》等
材料二
在中世紀的英國,宮廷和政府之間沒有明確界限,官員主要由國王遴選,并被視為國王的仆人。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后,文宮開始出現。光榮革命后,國王和權貴行使有封建特權色彩的官職恩賜權來任用官員。直至18世紀末,文官錄用仍無常規可據,文官錄用權主要由國王、宮廷權貴和各部長官直接行使,私人關系和個人感情成為獲取官職的關鍵因素。
工業革命催生了英國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關部門提出《關于建立常任英國文官制度的報告》,建議實行公開競爭考試錄用制,并認為考試科目應有四類:古典文學;數學和自然科學;政治經濟學、法學和近現代哲學;現代語言、近現代史和國際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擇優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職恩賜制的重要起點。1870年樞密院關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規定,多數重要文官職位必須按照文官制度委員會的要求,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擇優錄用。該令的頒布成為英國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標志。
——摘編自凈閻照祥《英國政治制度中》等
(1) 在唐代明經、進士兩科考試中,為何進士科“其得人亦最為盛焉”?(6分)
(2) 指出唐代科舉取士與中世紀英國官員選用的主要區別。(10分)
(3) 如何理解“工業革命催生了英國近代文官制度”?(6分)
(4) 指出唐代科舉制與英國近代文官考試制度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共同之處。(10分)
38.(32分)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注意: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材料一
2007年以來,國際市場糧食價格持續上漲,一些發展中國家出現了嚴重的糧食危機,30多個國家由此發生民眾的抗議和騷亂,一些發達國家出現了搶購大米等食物的風潮,糧食危機有向世界蔓延之勢。
材料二
在過去五年中,我國政府從加強農業基礎入手,把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作為首要任務,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全國糧食連續四年增產,儲備充足。
(1)為了防止糧食危機蔓延到我國,造成糧食價格大幅度上升,我國政府應采取哪些政策措施?(14分)
(2)運用政治常識,分析我國政府對糧食連續四年增產所起的作用,并舉例說明。(8分)
(3)結合材料,闡述我國政府著力抓好糧食生產所體現的歷史唯物主義的道理。(10分)
得 分 | 評卷人 |
39.(60分)根據材料和圖7,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注意: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一位西方史學家說,土爾扈特人回歸的悲壯之舉,“是值得我們傳誦的一篇偉大的敘事史詩”。
1629年 | 漠西蒙古土爾扈特部首領和鄂爾勒克率部徙牧伏爾加河。 |
1632年 | 俄國政府派使者前往土爾扈特部活動。 |
1644年 | 和鄂爾勒克返回準噶爾參加東西蒙古各部王公會盟,制定《蒙古一衛拉特法典》,該法典成為各部蒙古共同遵守的根本大法。 |
1644年 | 土爾扈特部與俄國軍隊發生沖突,傷亡慘重,和鄂爾勒克陣亡。 |
1645年 | 俄國要求土爾扈特部臣服,遭到拒絕。雙方商定土爾扈特游牧區域。此后十余年間,土爾扈特汗國逐漸形成。 |
1655年 | 土爾扈特汗國與俄國談判,同意聽命于俄國沙皇。 |
1657年 | 土爾扈特向清朝“貢駝馬二百余”。 |
1672年 | 俄國指令土爾扈特汗國派兵參加克里木戰爭。此后數十年間,俄國多次向土爾扈特征兵。 |
1696年 | 土爾扈特汗國阿玉奇汗派人向清朝入貢,慶賀清軍擊敗噶爾丹。 |
1712年 | 土爾扈特汗國使團抵達北京,康熙帝派遣使團出訪土爾扈特,途中為俄國所阻。 |
1714年 | 清朝使團抵達土爾扈特汗國。阿玉奇表示“滿洲、蒙古,大率相類,想起初必系同源”;蒙古“衣服帽式,略與中國同,其俄羅斯乃衣服、語言不同之國,難以相比”。 |
1731年 | 雍正帝派使團抵達土爾扈特汗國。 |
1756年 | 土爾扈特汗國使團到熱河行宮覲見乾隆帝。 |
1765年 | 土爾扈特汗國渥巴錫汗抗議俄國人對土爾扈特的侵擾和掠奪。 |
1770年 | 俄國征調土爾扈特汗國2萬余人參加對土耳其的戰爭。秋,渥巴錫從前線歸來,秘密召開會議,決定東歸祖國。 |
1771年 | 1月17日,渥巴錫率領近17萬人踏上東歸征程。2月7日,沙皇命令堵截東歸的土爾扈特人。7月8日,土爾扈特前鋒抵達伊犁河流域。16日,清軍總管會見渥巴錫等人。此時東歸的土爾扈特部僅乘6萬余人。10月15日,渥巴錫在木蘭圍場覲見乾隆帝。10月27日,乾隆帝立《土爾扈特全部 |
(1)土爾扈特汗國和伊犁河谷地都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但水草豐美,適合游牧業的發展。分別說明兩地水資源豐富的原因。(12分)
(2)分析土爾扈特回歸祖國的原因。(12分)
(3)土爾扈特在回歸途中歷經艱辛,其中來自自然的威脅主要有哪些?(8分)
(4)如何理解土爾扈特的回歸是“值得我們傳誦的一篇偉大的敘事史詩”?(8分)
(5)土爾扈物人回歸祖國的歷史從一個側面表明,各民族共同締造了偉大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黨和政府十分尊重各民族在祖國統一大業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珍惜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根據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制定了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并載入憲法。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又將民族區域自治作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長期堅持。
為什么黨和政府要長期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0分)
(6)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用整體與部分辯證關系的原理,說明國家與民族自治地方的關系。(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