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秋季學期高一語文段考(二)試題
[注]本試卷共分兩卷,第I卷為客觀選擇題,共45分;第Ⅱ卷為主觀表達題,共105分。答卷時間為150分鐘。
第I卷(45分)
一、(每小題3分,共21分)
1.下列各詞語中加點字讀音有誤的一項是:( )
A.慰藉(jiè) 坍圮(pǐ) 召(zhāo)喚 綿亙(gèn)
B.綺(qǐ)麗 炫(xuàn)耀 窠(kē)臼 百舸(gě)
C.發酵(jiào) 枯槁(gǎo) 恪(kè)守 遒(qiú)勁
D.綻(zhàn)開 叫囂(xiāo) 雋(juàn)永 河畔(pàn)
2、下列各組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 風馳電掣 蓊蓊郁郁 豐華正茂 有口皆杯
B、 先發制人 膾炙人口 迥然不同 門廷若市
C、 改弦更張 層出不窮 抑揚頓挫 貽笑大方
D、 天涯海角 麻木不人 不同凡響 多愁善感
3、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 )
A、 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偶然遇見)
B、 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江和天,江河上的廣闊空間)
C、 落葉或飄搖或舞或坦然安臥,滿園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不自然、不舒適)
D、 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么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指語言意味深長)
4.下列各句中的成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A.我常常不可理喻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
B.升到中學,就應該遵守中學的一切規章制度,學好中學的課程,做一個名不虛傳的中學生。
C.新產品的試驗已到了關鍵時刻,大家應作好充分準備,功敗垂成就在此一舉了。
D.長期以來,學生們對學校自來水龍頭常自流水的現象早已司空見慣,要求他們自覺地節約用水,還要做很多的工作。
5.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句意明確的一項是:( )
A.今年,十三個師范院校的學生畢業后分配到了我校。
B.長次郎制造的稱之為夕暮的名茶碗,對于我是十分熟悉的。
C.當今文壇出現了一些格調不高的作品,這些作品反映了某些作家媚俗競利。
D.山區那些孩子無時無刻不在等我,我必須盡快趕回去。
6.下列兩組句子,銜接最好的句子是:( )
{
①在有限的土地上,土地比房屋大,房屋比花園大,花園比花園中的路大,這條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園的大道。
②在有限的土地上,房屋比土地小,花園比房屋小,花園中的路又比花園小,這條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園的大道。
{
③每個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燦爛的萬家燈火,山上閃出疏落的燈光;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
④每個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上閃出疏落的燈光,山下亮起燦爛的萬家燈火;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 對徐志摩《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A、 第一詩句中的“溫柔”描繪了日本女郎的情態美,欲言又止,含情脈脈地低頭鞠躬,賢淑,溫存,莊重。
B、 第二詩句中的“水蓮花”是此詩的主要意象,詩人用它來襯托女郎在離情別緒的籠罩下難以忍受的內心痛楚,氣氛孤單凄涼。
C、 第三詩句運用了重疊的手法,寫出了女郎的深情呼喚以及美好的祝愿。
D、 此詩以“送別”為題刻畫了女郎的形態和內心活動,既有語言描寫又有動作描寫,更有纏綿的情志。
二、(每小題3分,共9分)
閱讀下列節選課文的兩段文字,做8—10題。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8.這兩段文字分別描寫的內容是:( )
A.塘上月色 月下荷塘 B.月下荷塘 塘上月色
C.月下荷塘的荷與風 月下荷塘的花與樹 D.月下荷塘的荷與水 月的光和影
9.第一段文字描寫葉下流水時,用的詞語是“脈脈”而不是“靜靜”,這樣寫的好處是 ( )
A.寫出流水含情,襯托荷的柔美風韻。 B.寫出流水悄然,襯托荷的柔美風韻。
C.寫出流水含情,與荷的艷麗形成對比。D.寫出流水悄然,與荷的艷麗形成對比。
10.對這兩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自然段是按由上而下的順序來寫的,第二自然段則是由光寫到影。
B.“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的“瀉”突出了月光的皎潔。
C.從情景交融的角度講,本文通過對荷塘和月色的描寫,表現了作者淡淡的喜悅的心情。
D.兩段文字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將景物表現得淋漓盡致,還用了許多疊字,使文章音節和諧、文氣舒展。
三、(每小題3分,共15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做11—15題。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11.對下列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且貳于楚也 貳:從屬二主 B.又欲肆其西封 肆:擴張
C.朝濟而夕設版焉 濟:成功 D.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侵損
12.下列加點的“之”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之”意義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B.鄰之厚,君之薄也
C.夫晉,何厭之有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13.下列加點的字與“晉軍函陵”的“軍”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一狼洞其中 B.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C.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 D.有狼當道,人立而啼
14.選出不屬于讓秦伯退兵的理由的一項是:( )
A.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 B.鄰之厚,君之薄也。
C.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D.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15.對文章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晉、秦圍鄭的原因是鄭國在晉文公出亡時沒有禮待他,并且從屬于晉國的同時又從屬于楚國。
B.燭之武去見秦君的原因是鄭伯向他道了歉。
C.秦伯被燭之武說服了,不僅解除了鄭圍,而且派將軍幫助鄭國守城。
D.晉文公后來沒有攻打秦國,表現了他的仁義和明智。
第Ⅱ卷(105分)
四、(16分)
16.翻譯上文中劃線的句子。(6分)
①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3分)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3分)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閱讀下面短文,翻譯加橫線的句子。(6分)
魏文侯問李克日:“吳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對日“數戰數勝。”文侯日:“數戰數勝,國之福也,其以此亡者何也?”李克日:“數戰則民疲,數勝則主驕,以驕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是故好戰窮兵。未有不亡者也。”(劉向《新序·雜事》)
① 數戰數勝,國之福也,其以此亡者何也?(3分)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以驕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3分)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默寫(任選兩小題,4分)
(1)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園春 長沙》)
(2)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_____ ______ ____,跫音不響,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屝緊掩。(鄭愁予《錯誤》)
(3) 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____
_____,_____ ___;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
(4)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廷之臣莫不畏
王,___________ ______。(《鄒忌諷齊王納諫》)
五、(18分)
閱讀下面文章,回答19—22題。
枯樹與鮮花
雷抒雁
那是一棵什么樹呢?在這深秋,黃葉已紛紛墜落的時候,它卻是繁花滿枝,顯出一種青春和歡樂來。這是什么樣的一棵充滿了奇跡的樹呢?
清晨,走進園子,遠遠的,就看見一樹鮮花,紅的花,紫的花,在晨風中輕輕搖曳著。
當我一步步走近那樹時,才看清了,那不過是一株秋葉落盡的枯枝,纏繞著剛剛綻開的牽牛花。枯樹,把它的身軀借給了柔弱的牽牛花的長藤,而牽牛花,也便把鮮艷的花簪上了枯樹的頭頂。于是他們便復活了,和諧地美麗地生活在一起,使你猛然間感到它們原本就是渾然一體的。
枯樹喲,你不厭棄新生者的柔弱,以你的堅硬支持了它,所以你也得到了美。
柔藤喲,你不厭棄那長者的衰老,以你的活力裝點著它,所以你的美得到了發揮。
我看過一些枯枝傲然地挺立著,身上落滿了骯臟的鳥糞,腳下卷過蕭條的風。我也看過一些牽牛花,找不到支撐,委棄在地上,被荒草吞沒。
望著這一棵樹,我微笑著。
19.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描寫了“一棵充滿了奇跡的樹”。
(1)作者看到了什么奇異的景象?(2分)
(不超過10個字)
(2)聯系全文看,作者為什么稱這是奇跡?(2分)
(不超過12個字)
20.第三自然段中枯樹和牽牛花共同的特點是什么?描寫這樣的特點有什么作用?(4分)
(1)特點是 (不超過10個字)(2分)
(2)作用是 (不超過12個字)(2分)
21.作者結尾說“望著這一棵樹,我微笑著”。作者為什么微笑?作者從這棵樹的生命現象中獲得了怎樣的人生感悟?(6分)
(1)“微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感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鑒賞,正確的兩項是:( )(4分)
A.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以枯樹的傲對寒秋象征頑強不屈的生命意志,以牽牛花的迎風綻放象征永不自棄的生存精神。
B.枯樹與鮮花,既是自然景物的客觀描繪,也是作者主觀情志的外化,花與樹“渾然一體”的生命現象,寄寓了作者對人生的積極思考和美好企盼。
C.文章用時空交錯、經緯交織的方法描寫枯樹和鮮花的形象,既有空間的擴延:由遠而近,逐步推出畫面;又有時間的展開:生命復活前后不同景象的描寫。
D.老瘦僵直的枯枝,柔嫩纖弱的鮮花,奇妙地結合成一支青春奏鳴曲,和其它枯樹的衰頹、牽牛花的委頓形成了強烈反差,展示了意味深長的生命現象,給人有益的啟迪。
六、(11分)
23.調整下面句子畫線部分的順序,并使各短句格式協調一致,工整對稱。
(4分)
一個地方要成功,有幾項必需的要素:完善的社會經濟制度,穩定的政治局面,營商環境良好,法制法規健全。香港已經擁有這一切要素。
修改為:
24.仿照下面劃線句子的意思與句式,另寫兩個句子。(4分)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無際的水面飄過一片風帆,遼闊無邊的天空掠過一只飛雁,是單純的底色上一點靈動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點生氣,一點情調。
答:山上有了小屋,好比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5.下面一篇尋物啟事中的文字有不得體的地方,請指出三處并修改。(3分)
今天上午10點左右,不幸在操場北端丟失英雄牌鋼筆一枝,望拾到者趕快交給高三(1)班的王大鵬,必有重謝。
(1)_______________ 改為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改為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改為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分)
西方有一句著名的諺浯,叫“條條大路通羅馬”。電視連續劇《西游記》的主題歌里有“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的句子。馬克思有一句名言:“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艱辛,沿著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魯迅先生也曾說過:”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鄉村之路、校園之路、城市道路,平坦大路、崎嶇小路,直路、彎路,現實之路、人生之路,探索之路、希望之路……
請以“路”為話題寫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立意自定,題目自擬,文體自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