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02-03年高三文綜模擬(二)答案
第Ⅰ卷(每小題4分,共140分)
1.B 2.A 3.A 4.D 5.C 6.C 7.D 8.D 9.B 10.B
11.C 12.C 13.C 14.C 15.D 16.C 17.B 18.D 19.A 20.B
21.C 22.C 23.D 24.A 25.D 26.D 27.C 28.A 29.B 30.A
31.C 32.C 33.A 34.D 35.B
第Ⅱ卷(共160分)
36.(每項、每空2分,共28分)
(1)靈渠(湘桂運河) 南嶺 長江 珠江
(2)略 喀斯特(巖溶) 地震(泥石流)
(3)旅游、礦產、水能等資源豐富 交通運輸
(4)越南 南 湄公
37.(39分)
(1)變化:由太湖平原轉移到江漢平原。原因:棉、絲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棉、桑的推廣種植;糧食主產退居次要地位,由糧食輸出地變為糧食輸入地。(6分)
(2)原因:明清封建政府鼓勵墾荒;長江中游湖區(江漢平原等地)大量辟田;農民辛勤勞作。(6分)
(3)歷史因素:長江流域尤其是湘、鄂沿江沿湖地區過度墾殖,生態環境嚴重破壞;(4分)。
當時國內外形勢:日本加緊侵華,蓄謀和制造“九·一八”事變;蔣介石全力對根據地連續發動反革命“圍剿”;對長江水患失于防治和善后救濟;(6分)
暴露問題:國民政府反動、腐敗。(2分)
(4)意義:人民政府贏得全國人民的信任;(2分)
作用:有力地防治了長江水患,確保了沿江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為發展生產創造了有利條件。(3分)
(5)決策:平垸行洪、退田還湖。(2分)
歷史意義:實現了千百年來從圍湖造田、與湖爭地到大規模退田還湖的歷史性轉變。(2分)
(6)認識:發展生產必須和保護主態相結合,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國家有關政策得當與否,直接關系到可持續發展;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中國可持續發展有了根本保證。(6分)(言之成理給分)
38.(33分)
(1)①上述表格反映出黨的十五大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 (2分)
但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2分)
②材料一反映出目前農村多鎮政府機構臃腫、人員過多。(2分)
中央政府高度重視這一問題。 (l分)
③正是由于鄉鎮機構和人員臃腫,支出膨脹,造成財政入不敷出,因而造成農
民負擔過重。(3分)
(2)①稅費改革必須把減輕農民負擔作為基本出發點。一方面要提高農村生產力水
平,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承受負擔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強地方政府的財
政實力。(4分)
②規范稅制,理順國家、集體和農民的利益分配關系;減輕、規范、穩定農村
稅賦。因地制宜,合理制定農村稅費政策、措施。(4分)
③把稅費改革與地方機構改革緊密結合,大力精簡鄉鎮機構和人員,減少農民
的各種稅外負擔。(5分)
(注:考生若從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給分。)
(3)①實踐訣定認識,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3分)
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充分重視“黃宗羲定律”,對當前我國農村稅費改革具有
重要意義。(3分)、
②實踐一認識一再實踐一再認識……人們的認識在實踐中不斷發展。(2分)
農村稅費改革在試點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完善政策,再向全國范圍推開,必
會走出“黃宗羲定律”的“怪圈”。(2分)
39.(30分)
(1)最初流行時間:清朝; 歷史問題:封建剝削沉重,災害頻繁。(3分)
(2)揭示:解放初期的全國土改;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
制。
意義,作用:
①全國土改:徹底廢除了延續數千年的封建剝削土地制度;鞏固了人民政權,為農業主產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②家庭聯產承包: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確道路的偉大創舉和實踐,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的大發展。(7分)
(3)溫帶季風氣候 (3分)
旱澇鹽堿、水資源短缺、風沙危害等(合理可酌情給分,4分)
(4)不能,因為黃淮海平原農業歷史悠久,可墾荒地少(共3分)。
(5)①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對事物的具體特點要進行具體分析。(2分)要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必須根據不同歷史階段的特點,采用不同的辦法,解放初期進行全國土改,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4分)
②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必須具體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2分)黃淮海平原的農業生產具有連續性,要持續發展。(2分)
(注:若考生運用唯物辯證法其他觀點進行分析,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
40.(30分)
(1)大西(2分)
(2)①東北部工業區 魯爾工業區 煤炭資源豐富,水運便利 由東北部向南部和西部遷移(合理即可得分) C填圖略(8分)
(3)共同原因:加強國際間的經濟聯系與合作: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提高生產率,發展新興產業;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實行社會改革,緩和社會矛盾。(4分)
(4)①對資本主義世界的影響: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德(聯邦德國)、法等西歐國家經濟的發展和聯系的加強,成立了“歐共體”(英國八十年代加入):歐共體國家在很多經濟領域趕上并超過美國,在政治上開始改變依附于美國而行相對獨立的外交政策,形成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
②對世界格局的影響:“歐共體”的成立,使美蘇兩極的世界格局受到重大沖擊;進入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的解體,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加快,“歐共體”進而發展成為“歐盟”;成為抗衡美國、影響世界越來越重要的政治、經濟力量和多極化發展趨勢中重要的“一極”。(6分)
(5)①面對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我們首先要辦好自己的事情,發展自己;同時要同國際社會共同努力,順應“維護和平、促進發展”的歷史潮流,維護全人類的共同利益。(4分)
(注:若考主能從積極促進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兩方面分析,亦可酌情給分。)
②我國將繼續改善和發展同發達國家的關系,以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為重,不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2分)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擴大共同利益的匯合點,妥善解決分歧。(4分)
(注:若考生能從國家利益與共同利益兩方面分析問題,亦可酌情給分。)